有沒想過,為何一張專輯通常是十首歌?

如今科技發達,只要把問題丟到無所不知的 Google,答案總可以找到。
答案是什麼其實已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在尋求答案的這個過程中我們怎麼思考。

小時候從有記憶以來,印象中聽歌這回事應該是從老爸愛聽的老歌開始。他的黑膠唱片、比我那年代經歷過的卡帶還要再大的大卡帶等等都是他的珍藏。等我再大一點,開始看電視,天天傍晚六時追看香港電視劇、聽裡頭的主題曲、插曲,再到後來聽姐姐每天練琴千篇一律所彈的古典音樂。

噢!差點忘了,每個禮拜學校週都要唱的校歌、州歌以及國歌;
每逢過年每條大街小巷都必須要聽到的新年歌。

再後來,我開始被逼著學琴了,學習的第一首流行曲是譚詠麟的《愛的逃兵》,第二首是 Beyond 的《真的愛你》。我在中學初中開始買的第一張卡帶專輯是郭富城的《對你愛不完》,那當然不是用我自己的錢,是老爸的血汗錢。當時迷戀郭富城的程度是他的每張專輯都是我囊中之物,甚至他的精選輯我也照買不誤。

郭富城記得有一次在回家的車上,老爸問我為何這麼喜歡郭富城?我當時的回答是:因為他唱歌好聽,跳舞很厲害,尤其他那首《對你愛不完》的舞蹈手勢以及經典蘑菇頭,沒學會是很丟人的事情。這麼多年過去了,現在想回來,我……我認同他跳舞真的好厲害!

也沒什麼的,誰沒青春過嘛?

說了一堆想當年,那到底為何一張專輯通常是十首歌?唱片界兵敗如山倒的如今,一位歌手以一張專輯十首歌來做大概只有大牌歌手才敢砸錢這麼做吧。追溯較早的年代,歌手發一張專輯十首歌,電台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宣傳管道,幸運的話公司可能拿其中三至五首到電台強打,一首退溫了再接另一首主打,即使在唱片發佈會上也只會唱主打歌,而其餘七首歌的命運就只能靜靜待著。它們如果會說話,內心的 OS 應該是在嘆息「有些歌是需要用心慢慢體會的」,又或者「啊沒有我們,那怎能凸顯主打歌的好聽呢?」。

真情流露再說那個年代並沒有 YouTube、沒有 MP3、網際網絡甚至還在科幻小說裡,你若沒擁有那張專輯,裡頭的七首歌根本就沒辦法浮出水面被聽見。(也可以反向思考,砸了錢買專輯,裡頭的十首歌不聽白不聽,於是反覆聆聽。)

在那個年代一張專輯十首歌都紅得讓人記得住,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務。印象中,在我所聽過的專輯(當然我聽的歌也真的不多)大概就只有張學友的「真情流露」了吧,裡頭《分手總要在下雨天》、《真情流露》、《暗戀你》、《愛得比你深》、《相思風雨中》、《明日世界終結時》幾乎首首都堪稱金曲。按照紀錄,僅在香港的銷量就超過 8 白金(40萬張)。專輯十二首歌曲中有至少十首歌曲曾經上榜,并擁有至少五首冠軍歌曲,是一張名副其實的冠軍專輯。

那已是二十四年前的事,也就是 1992 年。

而 2016 年的今天,歌手猶如雨後春筍越來越多、CD 質感錄音技術越做越先進,各個平台宣傳管道更加寬廣、然而悲哀的是唱片卻是越賣越少!聽歌也實在太方便了,十首歌曲就算是一張專輯來做,也被打得支離破碎,歌曲是不是按照順序來聽已經完全不受控制。我們在 YouTube/Spotify 搜我們想聽的那首,在 Google (當然還有更多的非法管道)找 MP3 來下載,那是不費吹灰之力隨手拈來的!

還真懷念那個年代,走進唱片行慢慢觀賞每張專輯的封面設計,包裝也不拆把專輯買回家,小心翼翼打開 CD 的專輯,緩緩拿出 CD 放進唱機,然後躺在沙發上拿著歌詞簿細細觀賞歌詞,留意每首歌的製作團隊。

那個年代,回不去了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